孟军:多年钻研 助力生物炭产业发展-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图画

新闻

孟军:多年钻研 助力生物炭产业发展

2019-07-22 18:43:23  来源: 中工网


        孟军,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炭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研制”项目主持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对接专家组成员。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陈温福院士组建,是我国首家省级生物炭专门研发机构。在陈温福院士指导下,申请人团队以生物炭为核心,围绕“秸秆炭化还田”理论与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行业标准修制订等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在科技开发、产业培育、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生物炭暨秸秆炭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针对秸秆直接还田难、综合利用率低、焚烧污染严重,土壤碳库匮缺、耕地质量提升乏力等“老、大、难”问题,申请人团队率先提出了“秸秆炭化还田改土”新理论,确立了“以生物炭为核心,以炭化技术为基础,以生物炭基肥料和生物炭基土壤改良剂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能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先后突破了生物炭规模化制备与农业应用关键技术,构建了全产业链技术体系。
        建设了生物炭-化肥互作长期定位实验基地、生物炭替代化肥减施长期定位实验基地、代表性土壤生物炭改土微区定位实验基地和“炭-肥一体化工程技术平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研发出“半封闭式亚高温缺氧干馏炭化工艺”和“组合式多联产生物质快速炭化设备”,突破了秸秆“低成本、大批量制炭”的产业技术瓶颈。该工艺设备对原料适应能力强、生物炭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所制备的生物炭含碳量高、孔隙丰富,可广泛用于土壤碳封存、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等领域。
        开发出以生物炭基肥料为代表的系列生物炭基农业投入品,集化肥减量、土壤改良、节本增效等功能于一身,能够在不增加农民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秸秆间接还田,解决了生物炭直接还田成本高、推广难、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打通了生物炭规模化田间应用“最后一公里”。
        构建了“分散制炭、集炭异地深加工”产业模式,缓解了集中处置利用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分布广、收储运困难之间的矛盾,将产业链中的运输成本降低约70%。
        上述工作构建了秸秆炭化还田理论与技术创新链条。近五年来,申请人发表论文5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1 篇,含SCI收录15篇,总影响因子39.128,“生物炭对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获评2015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获评2016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农林学科年度优秀论文特等奖。同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制定《生物炭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等3项。核心成果入选《辽宁省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目录》,主持获得2017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尹伟伦院士、李玉院士、戴景瑞院士、程顺和院士、孙铁珩院士等专家认为,本团队的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性、系统性强,创新性突出,理论与技术价值高,应用前景广阔,整体上已达到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德国莱布尼兹农业工程研究院Andreas Meyer-Aurich 教授在考察后认为:“中国在生物炭研究领域无疑是世界领先的”,“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示出了杰出的研究水平”。
        助力生物炭产业发展
        近年来,申请人团队积极开展产业孵化培育工作。2016年,组织召开了中德“生物炭与可持续农业:机遇与挑战”双边研讨会,承办了中国工程院“生物炭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我省的一家企业也于该年登陆新三板,成为我国首家以生物炭全产业链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为促进生物炭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服务更多企业,沈阳农业大学于2017年牵头组建了“中国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支持,申请人当选为首届秘书长。联盟成立两年来,申请人先后参与承办了“生物质炭与生态功能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亚太生物炭国际会议”,组团参加了两届肥料双交会,组织了两次企业调研与专访,相关报道两次登上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其中,“生物炭产业亟须政策扶一把——对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得到农业农村部领导批示。联盟的组建与迅速发展为团结企业群体、汇聚行业力量、加强行业自律、统一行业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
        申请人与团队完成了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大科技平台、辽宁省发改委生物炭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建设任务,入选辽宁省创新团队,为科技研发奠定了牢固的硬件基础。同时,在陈温福院士带领下,申请人任执行主编,创办了全英文季刊BIOCHAR,投稿系统正式登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在线平台,面向全球征稿。上述工作强化了平台硬实力和软实力,为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申请人先后获得昆明市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华农业科技奖(农业部科研成果一等奖,5/13)、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1)等科技奖励;获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提名奖、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入选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支持计划(A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支持计划。

 

编辑:陈鹏

热点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