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大国工匠和他们的时代(有声朗读) - 听听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态度:大国工匠和他们的时代(有声朗读)

来源:中工网
2023-07-09 16:01

《态度》人物节选-姚惠芬

朗读者:高萌


姚惠芬:我第一次拿起绣花针大概是五六岁,真正开始学是9岁。我们家里面都是干这一行的,我的奶奶和妈妈做刺绣,爷爷和爸爸都是设计刺绣图案、稿件的。我和妹妹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绣花针、绣花绷就像我们的玩具一样。我们家那边是刺绣之乡,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在做刺绣。别人可能就把它当个谋生的手艺,但我觉得我既然学了这一行,就要把它做到最好。

我爸托人给我找到了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牟志红老师,她是苏绣大师沈寿的第3代传人。本来牟老师也不愿意收我,但因为是我爸托他的发小介绍的,她就说试试看吧。牟老师让我3个月内绣一幅肖像,她会过来做些指导,如果我听得懂、能理解,最后绣出来的东西她能看上眼,她再正式收我当徒弟。我在离牟老师单位近的地方租了房子,她隔几天就来指导一下。我到新华书店买了本挂历,上面有一幅法国油画作品《花神》,我就跟老师商量绣这个。我描好稿给牟老师一看,她都没想到我能描得这么好。我把那幅画挂在床头,白天刺绣,晚上就躺在床上看着那幅画揣摩,脑子里过一遍: 今天白天绣了什么地方,用的什么针法,老师来教了我什么,哪些地方要修改,明天绣哪些,怎么绣。3个月后作品出来了,牟老师很吃惊。她说“没想到你能绣出来,我给你3个月的时间原本是想让你知难而退的”。她还说“你跟我在研究所的那些徒弟完全不一样。她们是被动地学,你是主动地要,所以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对她那些徒弟来说,刺绣就是上班,8小时工作。我呢,争取到这么个机会很不容易,所以拼命地想要学,一天绣十几个小时。老师说的我都能吸收,而且还会自己想办法来琢磨怎么绣更好。

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会坚持的。有些当年跟我一起去苏州学艺的,甚至基础比我好的,后来也没能做到像我今天这样子。为什么呢?我就是想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可能没什么感觉,但三年、五年你会有一点感觉, 八年、十年就真的远至千里了。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我都要坚持下去。这两年我去外面讲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会问:“老师,我现在碰到了一些问题,很纠结,不知该往哪里走。”我说:“你如果认准了一条路,不要想太多,只要坚持。”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虽然很艰难,但跨过了那个坎儿,前面就豁然开朗了。

这是蒋菡对姚惠芬采访录里的一段话,她40年如一日,日复一日地穿针引线。这种重复,用另一个词来表达,叫坚持。她不断探索着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方式、新的创作思路。这种不喜欢“重复”,用另一个词来形容,叫创新。每跨一步,都是一次艰辛的探索。每次突破,都是一次痛苦的涅槃。也正因为姚惠芬费尽心力地追求“不重复”,使得苏绣这门古老手工技艺的空间得以不断拓展。她的艺术人生,则因此更丰盈,更有无限可能。

(中国铁建职工e家)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