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故事】一位掏粪工的情怀
//www.workercn.cn 2015-04-20 09:08:21来源:中工网作者:韩靖

 

 

    “喂你好,我是老兵”
  这是他接电话的开场白。
  他叫张喜忠,今年56岁,现在是北京的一名掏粪工。一身迷彩服,一双解放鞋,皮肤黝黑,说话嗓门大,这是张喜忠给人的第一印象。六年的军旅生涯虽然不算长,却给了他难以磨灭的军人色彩。
  午夜12点,张喜忠和他的同事们来到了西四环附近的一个化粪池边进行排污抽吸作业。
  凌晨3点,56岁的张喜忠换上防水衣下到将近三米深的化粪池里进行最后的清理工作。张喜忠和他的同事们在这个化粪池已经进行了两个晚上的排污抽吸作业,剩下将近一米深的污物需要他们下到井底进行人工清理。
  凌晨5点,张喜忠气喘嘘嘘地爬出化粪池,歇了一会便招呼着兄弟们收拾工具准备收工。此时,正在熟睡的人们即将被闹钟叫醒,开始新的一天,而这一夜对于张喜忠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再普通不过。
  因为白天居民用水量大不利于作业,这个工作常常都得在夜间进行。
  20多年来,张喜忠从河南老家陆续帮助600多名复转军人安置在北京的保洁公司、保安公司等单位就业。他的团队有二十多人,大部分都是退伍军人,老张说他喜欢现在的感觉,十多年来,他每天和这些兄弟在一起,就像从来没有离开过军营。

 

  “ 宁肯一人脏 , 换来万户净 ”
  掏粪工干的活既脏又累,遭遇偏见是常有的事情。
  有一天,张喜忠和队员们照例在社区疏通下水道,突然一个小孩出于好奇来到井边往下看。这时,孩子的母亲跑过来说:“脏死了,有什么好看的,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像他们一样掏大粪。”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张喜忠,他走到那位母亲面前,带着军人的倔劲儿说:“别小瞧我们,没有我们的付出,你们社区环境能好吗?掏粪工怎么了?时传祥都被毛主席接见过。”
  张喜忠这么一说,那位女士也发现了自己不对,连声道歉后,才带着孩子离开。
  时传祥,这位当年“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全国劳动模范,一位曾经的掏粪工,一直被张喜忠视为榜样。在他家中,就挂着“时传祥”三个字的书法作品。

 

 “ 这辈子与大粪有缘 ”
  常人都知道,选择掏粪工这样的职业,大半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以而为之,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又脏又累还危

险的工作。
  但张喜忠却说,自己是“这辈子与大粪有缘”,干着干着,就离不开了。
  37年前,19岁的张喜忠光荣入伍,成为一个在部队里负责种菜的炊事兵。那时他经常挑着扁担到军营的各个厕所去掏粪,挑回来给菜施肥。那时候在部队里,战友们冬天基本上就吃萝卜白菜,身为炊事兵的张喜忠第一个在军营里种起了大棚菜。从那以后,冬天战友们的餐桌上有了更多青菜,为此部队授予他三等功。
  1984年张喜忠退伍回乡,三年后从老家河南来北京务工。来到北京,他又拾起老本行种起了蔬菜,拿起了挑粪的扁担。
  2001年张喜忠创办了由退伍兵组成的“北京老兵保洁服务中心”,老张和他的兄弟们每天忙着帮别人疏通下水道、清掏化粪池。
  “我这辈子跟大粪有缘。”老张笑着说。
  在老张的眼里,缘分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个缘分,不仅仅有老张,还有他的战友、兄弟以及需要他的人们。

 

  儿子加入 “ 老兵 ” 行列
  清理化粪池是一项危险性极高的工作,2003年。在一次清掏化粪池的作业中,由于缺乏专业气体测量设备,张喜忠因沼气中毒被送进医院抢救。当时,老张的儿子张建新刚刚上大学。“那时候我很害怕,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我坚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帮助父亲!”张建新说。
  毕业几年后张建新退出了IT行业,放弃了喜欢的工作成为“老兵”团队的一员。他从网上了解到这个工作的危险性和专业性,于是去参加了培训班并考取了有限空间作业证,还帮助父亲购买了气体检测仪、保护装备和救援设备。每次下井前张建新都要进行专业的气体测试来确保作业的安全。

 

  “ 做好事不吃亏 ”
  撇开针对掏粪工的偏见,老张在他的团队建立之初就定下一条规矩:免费帮社区的孤寡老人疏通下水道。在社区,几乎每个老人家里都有一张他的名片。2008年5·12地震,张喜忠连夜带着公司的三名党员开车奔赴灾区,是第一批外地志愿者。他们随即被编入抗震队伍,和军人一起救出了6名受困群众。老张说在救灾一线他好像找到了当年当兵时候的感觉。
  “做好事不吃亏”——这是张喜忠的名言。   中工网记者 韩靖 摄影报道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10页


编辑:秦笑语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