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景泰蓝:指尖上的艺术
//www.workercn.cn 2013-02-22 09:12:45来源:中工网张颖


景泰蓝又名珐琅,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为主,故称为景泰蓝。在历经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历史变革中,勤劳智慧的工匠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中国现代文学家叶圣陶所著《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许多人由此了解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属宫廷文化,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国宝“京”粹。

北京市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由宫廷造办处和当时42家私营珐琅工坊合并组成,郭沫若同志为其手书厂名, 它是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2011年11月公司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图为景泰蓝的掐丝工艺:先将铜线压成不同型号的扁丝,掐丝艺人根据产品的大小选择丝号,再按照设计人员设计的图纸,以专用镊子将柔软而有韧性的扁丝掐(掰)出各种图案纹样,蘸上白芨,粘在铜胎上,经过烧焊,使扁丝构成的各种图案牢牢地固定在铜胎上,这道工艺就像绘画中的白描。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图为一名掐丝技工按照铜胎上描绘的图案掐丝,制作完成这件器物的掐丝工艺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图为景泰蓝的掐丝工艺。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图为一名掐丝技工按照设计图纸,将柔软的铜丝镶嵌到铜胎上。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图为“点蓝”工艺,布满扁丝的胎体经烧焊、酸洗后,便进入点蓝工序。点蓝艺人们用蓝枪把各种颜色的釉料填入丝间,并与丝的高度相平,经烧结,釉料下凹,然后再点蓝,再烧结,如此反复三至四遍,方可完成点蓝。这道工艺就像绘画中的着色。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图为布满扁丝的胎体。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图为一名掐丝技工向参观者介绍景泰蓝的工艺。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景泰蓝的制作至今仍沿用古法,所用釉料的颜色均由矿物质粉碎后调制而成。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景泰蓝的工艺发展至今,颜色更为丰富,一个景泰蓝制品通常由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颜色构成。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图为一名工艺师用铜制吹壶将釉胎表面的颜色吹制均匀。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图为工艺师用蓝枪填制釉料。 中工网记者 张颖 摄


编辑:中工网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